English

我的第一批收藏

2005-07-07 10:21:00 来源:博览群书 陆 昕  我有话说

《闲话藏书》能够出到第三版,颇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而又使我欣慰,这说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毕竟也还有“书欲”的一席之地,并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参与。藏书,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代代不已。

想到这里,心里不免有些激动和兴奋。已逝岁月如云影般从心底飘拂而过,说来真是令现在的人难以理解,我藏书的

初始却是在“禁书”的时代。

每当有人称呼我的家庭为“书香之家”时,我总纠正为“书箱之家”。我觉得“书香之家”中似乎隐含着某种得意洋洋甚至盛气凌人之势。但若按传统论之,我家确实也算个“书香门第”。几代人都靠教书谋生,书自然不能少,列架充楹,缥缃满目,光放书的屋子就有北房两间,南房一间。其余各房也堆了不少,触目可及,触手皆是,以至幼时看家里人无论走动还是静坐,似乎都被深深地埋进书堆里。

“木匠的孩子幼识斧锯,兵家的儿郎早弄刀枪”,所以翻翻这,看看那,也就成了我儿时的娱乐。我还特别想说的是,书香,我从小闻到大,但并非真“香气”,而是一种陈旧、潮湿,甚至有些因霉烂而有些异样的味道,这种气味难以形容,但确实给你一种古老的感受,一种既强烈又深沉的沧桑感,绝无半点世俗意义上的香。

人有命,物也一样,而且往往和它主人的命一样。“文革”来临,街道干部勒令我家腾房,书也随主人一齐被扫地出门,一直“扫”到院子里,廊子两边,墙角旮旯,树下花间。线装平装,手稿信札,画报期刊,册页书画,无所不有,无处不在。阳光晒,雨水浇,晚风一过,满院书页掀动声,正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我那时的心理却怪,并不为书籍的毁灭而难过、着急,反而因为它们从平日家人的严格看护下沦落到今天任人拾取的地步而高兴,因为这样我可以任意拿这扔那而不受到大人的限制。只可惜的是,我那时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家中的古线装书和晚清民国的旧书并不适合我的兴趣,于是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番密谋,把目光转向了学校的图书馆。

我所在的小学是一所古老而著名的学校,所收的学生也只有高级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孩子。我们这些知识分子的孩子一开始就因为家庭的原因成了“黑五类”,不过我们发现“红五类”也常干“黑事”,他们为了手中有钱买香肠面包吃冰棍,常寻思赚钱之道,于是学校的图书馆就成了发财工具。这些“红卫兵”说这些书都是封资修,用推洋灰的手推车一车车推出来,大摇大摆地推到琉璃厂的废品站,换回几张香肠面包冰棍钱。而我们几个“小书呆子”是那么眼巴巴地想看这些书。终于,有人说,他们可以明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暗偷?与其让他们都卖光,不如我们拿一些来读。于是,费了一些辛苦,我们终于也摸进图书馆,每人在衣服里面藏了几本心爱之书溜了出来。

十二岁少年的那种燃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泯灭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走向了暮年。那些书,《青年近卫军》《勇敢》《第四高度》,在我心底燃起对英雄近乎狂热的崇拜;《揽水女人》《红与黑》《贵族之家》《战争与和平》,使我感到世界如此广阔而深远;《海涅诗选》《普希金诗集》《莱蒙托夫诗集》,令我生出对青春的想象与梦幻;《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典旧文学小丛书》,引发我对我们伟大民族文化的无限热爱。

有人说,少年时代的梦格外深,格外香甜。我却觉得,只有当少年沉浸在书中为他所开辟的广阔未来和美好世界时,他的梦,才会格外深沉,格外香甜。

从那时起,狂热聚书逐渐成为我生活的惟一目标和乐趣所在。在艰苦卓绝的知青时代也未尝有一日终止。那时有钱无处买书,无法买书,也不敢买书,于是就去要、去借、去换。去要时,往往要厚起脸皮;去借时,经常是借了不还;去换时,常常是忍痛割爱,再加上几回无伤大雅的顺手牵羊,我终于有了一木箱的中外名著,这就是我的第一批收藏。

而今,这批收藏早已灰飞烟灭。然而,正是它们开启了我对藏书的追求与热爱。尽管以今日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衡量,它们一点价值没有,然而它们是我青春岁月的见证,而青春岁月,永远不能被人忘怀。

岁月如流,时光疾驰,许多事情,许多风物,许多习惯都已改变,但藏书的爱好对于我却纤毫未异于昔。其中种种情形苦乐自知,不足为外人道。曾因某日得一书大喜而夜不成寐,亦有某日失一书懊恼而辗转枕席。可笑的则是,忽然得到朝思暮想却万觅不得的良籍,或早年珍藏而后佚去的有纪念意义的佳本,欣喜若狂;幡然醒来,却见月色如水,窗影在地,原来南柯一梦。

我常常想,藏书很像人生。如果说,每个人的生活像一条溪流,从四面八方汇入生命的滔滔江河,流入无尽时空的海洋,藏书便也如此。尽管在涌流中,有的人或如突起的浪尖,或如高耸的峰顶,或只打起一两朵小花翻出几片碎沫,或顷刻便消失于惊涛骇浪间,但都是江河奔腾向前的力量。藏书,正是在这永无穷尽的逝波间,勾画着岁月沧桑,吟唱着昨日之歌。是为序。

?(《闲话藏书》增订版即将由学苑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